宁波分园
浙大科技园宁波分园专刊报道二
浙大科技园宁波分园专刊报道二 2010.12.16

摘自《浙江大学报》第383期第8版

市校合作大作为 科技服务大可为
东海边崛起2.5产业平台



杭州,向东150公里,有一座世界知名的港口城市——宁波。
浙江大学与这座充满着经济活力的城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渊源。
从宁波市中心三江口,再往东四五公里,屹立着一座18层高的大厦。
在这座大厦顶楼,“浙大科技园”5个大字高高悬挂,用无声宣示着浙大与宁波的“亲密”。
这幢巍然伫立的大厦,有个名字叫“科创大楼”,是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宁波分园的“大本营”。它脚踏的那片土地,是宁波近年来崛起的新经济增长极——宁波国家高新区。
如今在宁波国家高新区这块热土上,新的高楼大厦不断耸立,已然鳞次栉比,浙大科技园宁波分园已被“淹没”其中。
但是,这幢占地仅28亩但充满着创业和科技基因的大楼,5年多来没有扩张一分一亩地,却持续保持着经济热度的快速上升。
去年,楼内企业集体再攀新高,全年创造了产值10亿元、税收5000万元。在国家高新区散发着独特的光芒。
让浙大人为之欣喜的是,这些骄人的数据,无不依靠浙大和宁波市领导的支持,无不蕴含着浙大的科技基因,无不流淌着浙大的创新热血。
浙大科技园宁波分园管委会主任陆敏说,依托浙大雄厚的科研实力和宁波发达的制造业,“才有机会将这幢建筑面积仅3万多平方米的普通办公楼,打造成一座致力于科技服务业,着眼于科研成果转化的2.5产业(即介于第二、第三产业之间的综合型科技服务业)大平台”。

市校共建“科技特区”

浙大科技园宁波分园是宁波市政府与浙江大学共建的一个“科技特区”,始于2000年。
宁波,这座经济活力超群,扮演着全省乃至全国改革开放“桥头堡”角色的城市,将与浙大的合作,视为城市经济插上永动的科技创新翅膀,具备了源源不竭的发展动力。
当时,在民间,浙大的科技研究力量与宁波的经济力量特别是民营经济的联手,早已遍地开花。据不完全统计,那时浙大与宁波全市开展的技术合作项目已超2000个。
但是,这些合作布局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市校合作急需一个平台来整合各方力量,实现信息的互通和资源的共享。
2000年6月,市校签署了宁波分园共建协议。之后不到4个月,宁波分园在双方快速推动下,“闪电”挂牌。2001年上半年,宁波分园总体设计方案出台。
根据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目标和政策优势,宁波分园旨在搭建以浙江大学为背景的、融创业孵化、科研产业化、产学研合作、科技交流等为一体的多样化服务平台,是浙大科技产业化项目的重要基地。
从市校合谋到方案确定,从土地划拨到规划设计,从开工建设到雏形初现,浙大科技园宁波分园的科创大楼于2005年初全面启用。宁波分园作为促进浙大科技成果到宁波产业化重要平台的功能开始正式显现。

产业化平台“初战告捷”
一开始运作,分园便发挥出集聚浙大科技力量的能效。短短半年多时间,园区内企业单位总注册资本近3亿元。引进的与浙大有关的重大项目就有10多个,并引进了浙大机械与能源学院宁波工程技术中心、浙大无机材料研究所、国家工业自动化控制中心宁波分中心等研发机构,使它们能够直接与宁波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和科研项目的产业化。同时,浙大网新、浙大中控等一批浙大成熟企业也进驻分园,在宁波建立创业基地。
利用分园搭建的科技创业孵化平台,弘翔网络、荣山新材料、中一石化等一批浙大与宁波企业合作的项目也进入到分园来孵化,并得到分园提供的各种创业孵化服务。宁波分园还为其他高校和科研机构与宁波企业合作的产业化提供了产学研平台。
除了不断推进浙大科技项目到分园来创业孵化外,分园管委会还积极促成浙大科技成果与宁波企业的合作,力促浙大中控与明州热电、浙大理工学院信息系与弘翔网络等一批产业化项目的合作。分园还特别赴浙大作情况介绍,向浙大相关院所推荐了宁波市重点工程项目,诚邀各学院参与宁波市各重点工程的建设,支持宁波地方经济建设和科研产业化。

开创异地办园新模式
纵观全国,大学如何到异地办科研机构,无疑是一个很难解决好的问题。
那么,宁波分园如何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异地大学科技机构可持续发展之路?
“积极争取地方资源和支持,针对宁波制造业发达的实际情况,将浙大高校科技资源与宁波本地产业资源整合起来,优势互补,让产学研实现紧密结合,让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分园管委会主任陆敏用短短几句话概括了近10年的探索成果。
根据浙大的好的实用技术都在个人手里,以及老师不可能全身心辞职到宁波办企业的现状,分园创造性地提出“智力及柔性引进”,采取积极措施引导浙大科研人员与宁波企业用现代企业制度紧密结合,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强强联合,优势互补。
分园提倡办“创新在浙大,转化在宁波”的浙大关联企业,让科研人员以科技入股的方式加入到企业的经营发展中来,为科技与产业的共鸣搭台。
企业家凭借对市场的敏感和对“人、财、物”及“产、供、销”的熟悉,将市场一线的需求信息传递给高校科研人员;高校的科研精英既加入了创业团队,又充分发挥自身的科研实力,有针对性的开发具有市场前景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
在这种模式下,企业解决了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真正留住了科研力量;科研人员则仍然依托高校科研设备、信息、人才等优势,在取得科技成果的同时,享受到创业的果实。
据了解,目前,这样的浙大关联实体在宁波分园已近60多家,引进数在全国大学科技园异地办园中名列前茅。

甘为2.5产业“全职保姆”
异地办园,就是要让地方党委、政府满意。这是浙大褚健副校长对宁波分园提出的要求。
科创大楼投运5年多来,宁波分园依托浙大资源,始终坚持“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强化服务、孵小扶新”的发展理念,不断完善孵化功能,健全服务机制,努力营造助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创业创新环境,为宁波孵化培育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
目前,园内在孵科技企业达145家,毕业企业45家,成功孵化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8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22家,市级、区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企业11家;协助企业成功申报市级以上科技项目132项,申请专利96项,软件著作权32项,累计为企业争取科研经费1500余万元。去年,宁波分园凭借优异的相关业绩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国家大学生科技创业见习基地、宁波市创业平台、宁波市大中专毕业生实践基地,全面融入宁波区域创新体系,为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宁波分园也得到了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分园享受相当于计划单列市税收地方全额留成专项财政扶持资金的待遇,赋予了宁波分园相当于财政、税务、科技、招商等职能,相当于把一个小园区外包给了宁波分园,这也是全国独一无二。这同时又为园区推进企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创业企业代办工商、税务等各类手续,提供创业、法律咨询、会计、专利、保险、税务、融资、科研项目申报等一条龙、全系列服务,帮助企业制订章程等法律文件;邀请高校教授、专家或成功创业者为创业企业进行专题讲座等等,这些孵化器的基本服务,在宁波分园是“家常便饭”。
陆敏把目光聚焦在“2.5产业”:“分园着眼于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可以说是,一边连着企业,一边连着科研机构、人员。我们做的其实就是综合型科技服务业。宁波分园的目标是向3.0产业倾向性发展,其实已是融创意、创业、投融资、配套服务、项目上市包装为一体的以虚拟业态为主的第四代科技园。
让人欣喜的是,从提供场所的创业扶持到虚拟创业企业培育,从创业企业孵化器到上市科技企业孵化器,从引进150公里外的浙大智慧到集聚全球智慧,目标明确的宁波分园正在加速转型升级。

宁波分园“成绩报告单”

1、 引进浙大科技项目及人才方式创新。创造性地建立了“创新在浙大,转化在宁波”一系列扶持浙大老师到宁波分园创业的方法及措施,已引进浙大紧密性合作企业65家,较好地解决了大学异地办科研机构的问题。获宁波市政府“科技创新推动奖”。
2、 办园模式创新,结合地方政府创新体系建设,形成“科技特区”。一套班子,两块牌子,事业单位+公司。事业单位具有相当于财政、税收、招商、科技部分职能的事权,公司市场化运作。
3、 累计引进各类企业近200家,其中科技孵化企业145家,毕业企业已达45家。
相关业绩相继被认定成为宁波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浙江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成为地区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4、 大力支持大学生创业就业工作。相关业绩相继被认定成为宁波市创业平台、宁波市大中专毕业生实践基地、国家大学生科技创业见习基地、国家留学生创业园联盟会员单位、宁波市大中专毕业生实践基地。
5、 浙大科技园宁波发展有限公司净资产从2000万元净增到1亿元,增长了500%。
6、 560目(浙大科创(浙大科创大楼)贷款全部还清,宁波分园2009年产值达10亿元,税收5000万元。